沈陽軍區(qū)某防空旅——
數據流迎戰(zhàn)冰雪寒流
轟鳴聲中,某新型無人機拔地而起,尾焰“驚”起一片雪花。“高度××,速度××,飛行姿態(tài)正常。”觀測員快速傳回的飛行數據,被參謀人員詳細記錄在案。
“作為旅里列裝的新裝備,該型無人機信息化程度高,夏季曾在演兵場中飛過,但在嚴寒條件下飛行還是首次。”指著兩條有重疊也有分歧的數據線,該旅旅長武子朝對記者介紹,此次冬訓新收集的數據表明,嚴寒會明顯減弱新型無人機的續(xù)航時間、通信距離、飛行高度和承載能力。
數據年年有,今年特別新。伴著飄飛的雪花,記者在沈陽軍區(qū)某防空旅冬訓場上看到一群特殊的官兵——他們手持DV、相機或記錄本,緊盯訓練新變化采集裝備性能、戰(zhàn)場環(huán)境、作戰(zhàn)指揮等方面的新數據。
采訪中,該旅多名數據采集員不約而同地表示:此次冬訓剔除虛招,更加貼近實戰(zhàn),以往冬訓少見的全要素合成演練、重裝備戰(zhàn)斗進程實射、新裝備遠距離轉戰(zhàn)等險難內容逐一亮相,各類新的作戰(zhàn)數據井噴而至。
“此次冬訓,感覺就是數據流迎戰(zhàn)冰雪寒流。”據旅長武子朝介紹,從冰雪天到風沙天,從-20℃到-35℃,在不同天候、不同溫差下,官兵邊演練邊測量,共記錄下300多條新數據,進一步豐富了該旅寒區(qū)作戰(zhàn)數據庫。
冬訓場上,該旅官兵在采集新數據的同時,也注重為舊數據升級保鮮。
“人員、裝備、環(huán)境等各種因素每年都會發(fā)生變化,如疲勞行軍和初次行軍,新兵行軍和新老兵混合行軍,數據都不一樣,作戰(zhàn)數據的‘保鮮’至關重要。”武旅 長告訴記者,前年冬訓,部隊行進至某山野涵洞橋時,數據顯示橋承載能力為8噸。指揮員望了望身后的重裝車隊,無奈只得選擇了繞行。殊不知,該橋已于當年秋 天完成重建,設計載重量為40噸。
行軍不能用“老地圖”,打仗不能用“老數據”。此次冬訓,他們以往收集的一組數據便遭遇了新情況——
排長徐亮在組織車輛掉頭時,不小心滑進了結冰的河溝。沒想到,冰層竟然碎了,他的一條腿陷入冰窟窿。
“去年測量這一帶冰層厚于60厘米,車輛都可通行,怎么回事呢?”徐排長攤開筆記本告訴記者,這次測量后的新數據顯示,冰層載重能力不僅與其本身厚度有關,還與上面覆蓋積雪厚度有關,積雪越厚,冰層越薄越脆。
隨著冬訓深入展開,新鮮的數據,更新升級的數據,各式各類的作戰(zhàn)數據從各個連隊的采集終端,源源不斷匯入該旅“寒區(qū)作戰(zhàn)訓練數據庫”。
“這是一個開放互動的平臺。”武旅長點開電腦界面:“寒區(qū)作戰(zhàn)訓練數據庫目前分作戰(zhàn)數據、決策支持、資料檢索等5個功能模塊,可以檢索查閱低溫冰雪等條件對人員、裝備影響的規(guī)律及防護、破解的實用招法和措施。”
就在他介紹的同時,指揮中心里作訓參謀湯玉亮正將嚴寒條件下主戰(zhàn)裝備油耗數據、密封橡膠硬化數據等錄入數據庫。這些數據,都是營連官兵通過采集終端上報來的。湯參謀把這些在訓練實踐中產生的新數據,經核實后上傳,不斷更新、拓展原數據庫。
“數據就是戰(zhàn)斗力。但光有數據還遠遠不夠,還應將數據結鏈成網,在更廣闊的地域、空域上實現互聯共享。”武旅長告訴記者,更新數據最終是為了運用數據,只有讓數據動起來、用起來,才能提升訓練效益。
作為防空兵分隊,該旅以往注重高炮射擊多,很少在冬訓組織單兵輕武器射擊。此次緊扣實戰(zhàn)組織警衛(wèi)勤務演練,結果一打實彈,那些夏天的“神射手”竟然有不少出現脫靶。
作訓科長程玉東靈機一動,通過新配發(fā)的信息傳輸系統,從兄弟單位調出步兵分隊冬季作戰(zhàn)訓練數據庫。數據顯示,配發(fā)的輕武器,在嚴寒條件下會出現彈道降低、彈著點分散等問題。他依據詳實的數據,建議射擊時將瞄準點提高,結果全旅射擊優(yōu)秀率提高了12個百分點。
“沒有費時費力費彈藥組織校槍,也沒有從早到晚打靶測試,共享了一下數據庫,便解決了寒區(qū)精確射擊的問題。”程科長興奮地告訴記者,數據互聯共享成倍提升了訓練效率。
-解放軍報 劉建偉 特約記者 劉德武 朱小虎